流行性出血热:硬货+干货1
关于陕西多地发生出血热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汉坦病毒生物学特征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汉坦病毒科(Hantaviridae)的正汉坦病毒属(Orthohantavirus)。汉坦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为120 nm,有脂质外膜。
基因组系单股负链RNA,分为L、M和S三个片段,分别编码病毒的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和核衣壳蛋白。
汉坦病毒对一般的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60 ℃ 10 min、紫外线照射(照射距离为50 cm,照射时间为1 h),以及60Co照射也可灭活病毒。
目前已发现约24个血清型的汉坦病毒,我国流行的汉坦病毒主要有两型,即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HTNV也称为Ⅰ型病毒,引起的HFRS病情较重; SEOV也称为Ⅱ型病毒,引起的HFRS病情相对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是汉坦病毒的宿主动物,为鼠类啮齿动物,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鼠类。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通过含病毒的鼠尿、粪、呕吐物及鼠血、组织液等经显性或不显性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能存在虫媒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3、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主要以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的农民、学生、青壮年为主。
4、好发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
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具有泛嗜性,进入人体后在血管内皮细胞、骨髓、肝、脾、肺、肾和淋巴结等组织中增殖,并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
HFRS发热期和低血压休克期患者血中可检出汉坦病毒RNA,且汉坦病毒RNA载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HFRS属于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炎症因子风暴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汉坦病毒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较弱,但可引起受感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障碍。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诱发强烈的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和补体等参与了致病过程。
血管内皮受损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出血是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小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渗漏、血浆外渗,产生组织水肿、血液浓缩、低血容量、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加、肾小球微血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基底膜损伤和肾小管损伤也是肾衰竭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4~45 d,多为7~14 d。
典型病例的病程分为5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情重者前3期可重叠,轻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发热期:
急性起病,体温为38.0~40.0 ℃,发热期一般持续4~6 d。大部分患者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第2~3病日起,患者可出现眼结合膜及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软腭、腭垂及咽后壁黏膜充血、出血,眼结合膜出血。
双侧腋下、前胸和肩背部等皮肤出血,针刺部位可有瘀斑。常出现眼结合膜和颜面部水肿,可有渗出性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大部分患者有肾区叩击痛。
2.低血压休克期:
发病第3~7病日,常见于由HTNV引起的HFRS患者,休克发生率为5%~20%,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昏无力、四肢发凉、脉搏细速,甚至意识障碍,渗出体征突出,出血倾向明显,可合并DIC,少部分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休克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部分患者经积极抗休克治疗24 h仍不能逆转,成为难治性休克。难治性休克的预后极差,是HFRS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少尿期:
一般出现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约为2~5 d,少数可达2周以上。少尿或无尿为此期最突出的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严重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皮肤、黏膜出血常加重,可伴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脑出血和肾脏出血等。
严重氮质血症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甚至抽搐、昏迷等表现。
4.多尿期:
多出现于第9~14病日,大多持续1~2周,少数可长达数月。随着肾功能恢复,尿量逐渐增多,尿毒症及相关并发症减轻。大量排尿患者易发生脱水、低血钾和低血钠,甚至发生二次休克而引起继发性肾损伤,重者可危及生命。
5.恢复期: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恢复期为1~3个月,少数重症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但很少超过6个月。肾脏功能逐渐好转,精神、食欲和体力亦逐渐恢复。少部分患者遗留有高血压。个别患者可遗有慢性肾功能不全。
(二)特殊人群的疾病特征
1.儿童HFRS:
发病率低,约占HFRS发病总人数的10%。儿童HFRS的全身中毒症状轻,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消化系统、心脏、肺脏等损伤。儿童HFRS出血倾向和低血压休克较少,恢复快,预后较好。
疫区儿童如有发热症状,行汉坦病毒IgM抗体检测和肾脏超声检查,有助于其HFRS的早期诊断。
2.老年人HFRS:
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中、低热,少数患者无明显发热。老年人HFRS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易出现并发症,重型及危重型的发生率高,病情重,恢复慢,病死率高。
3.妊娠合并HFRS:
妊娠期妇女患HFRS的病情常较重,容易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因流产、死胎、DIC、阴道大出血而死亡。
汉坦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使胎儿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
分 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4型。
1.轻型:
体温为39 ℃以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尿蛋白为"+至++",无少尿和低血压休克。
2.中型:
体温为39~40 ℃,球结膜水肿明显,皮肤、黏膜有明显瘀斑,病程中出现过收缩压低于90 mmHg(1 mmHg=0.133 kPa)或脉压差小于30 mmHg,少尿,尿蛋白为"++至+++"。
3.重型:
体温为40 ℃以上,有神经系统症状,休克,少尿达5 d或无尿2 d以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无尿2 d以上,其他严重合并症如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竭、昏迷、继发严重感染。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第3~4病日后多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血小板计数在第2病日开始减低。多有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上升。
2.尿常规:
在第2~4病日即可出现尿蛋白,且迅速增加,早期尿蛋白为"+至++",重症患者可达"+++至++++",在少尿期达高峰,可在多尿期和恢复期转阴。
重症患者尿中可出现大量红细胞、透明或颗粒管型,见肉眼血尿,有时可见膜状物。
3.血生物化学检查:
血尿素氮、血肌酐在发热期和低血压休克期即可上升,少尿期达高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明显降低。心肌酶谱改变较为常见。ALT、总胆红素轻、中度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降钙素原可轻度升高。
4.凝血和出血系列检查:
HFRS合并DIC主要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DIC scoring system,CDSS)。DIC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病理过程,检验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某一瞬间,动态检测和评分更有利于DIC的诊断。
5.血清学检查:
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以确诊为现症或近期感染。但检测阴性亦不能排除HFRS,检测阴性的疑似病例可每日或隔日重复检测。
随着病程进展,IgM检出率明显增加,第4~6病日阳性率超过90%,第7病日接近100%。少部分临床病例症状不典型,但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抗体检测方法包括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目前我国仅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获得批准被用于临床检测。
6.病原学检查:
血清汉坦病毒RNA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FRS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汉坦病毒RNA的阳性检出率近乎100%。
HFRS患者发热期和低血压休克期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少尿期,多尿期或恢复期检测多为阴性。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汉坦病毒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特异性、重复性;目前,国内尚缺乏商品化的临床检测试剂盒。
治疗措施
(一)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结合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建议在就近的二级或三级医院治疗。
以液体疗法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休克、少尿、出血和其他脏器损伤的防治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低血压休克宜就地组织抢救,减少搬运。
重症患者病情复杂,病死率高,转入感染病专科或综合ICU可得到更好的救治。
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根据其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
(二)治疗要点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每日摄入糖量不低于150~200 g,以保证热量。
发热期的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
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可引起患者出汗,有可能加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应慎用。
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有明确的抗血小板作用,可增加出血风险,应避免使用。
积极预防、尽早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控制继发感染。
根据病原学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抗菌治疗应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等肾毒性药物。
2.液体治疗:
液体治疗是维持HFRS患者血压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本措施。在抗休克过程中,过量的液体输入可加重心肺负荷,亦可导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
在AKI患者中,过度限制输液、快速或早期过量清除体液也可能导致低血容量和复发性肾损伤。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心肺负荷和肾脏功能调整输液量,以维持液体平衡。
依据病程分期,选择补液种类、补液量。
发热期和低血压休克期以平衡盐、0.9%NaCl溶液等晶体液为主。
发热期每日输液量为1 000~2 000 mL,补充血管外渗液体和维持出入量平衡,预防和减少休克的发生;低血压休克期补液量应根据休克救治具体情况调整;少尿期应限制补液量,量出为入,防治高血容量和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多尿期补液量应少于出量。
3.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是抢救HFRS休克的首要措施。
应在1 h内快速输入液体1 000 mL,如血压回升至基本正常,其后2 h内输液1 000 mL。注意根据血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红蛋白量、末梢循环、组织灌注和尿量的动态变化,动态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血压基本稳定后仍然需要维持输液,每小时为200~300 mL,直至血压稳定6 h以上。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液体复苏时,首选晶体液或胶体液对患者病死率无影响。
Bansal等对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分析显示,初始液体复苏选用晶体液与胶体液对脓毒症患者28~30 d的病死率无影响。
由于HFRS休克常伴有严重的渗出症状,所以胶体液对治疗HFRS休克具有重要作用。
HFRS休克治疗推荐以平衡盐等晶体液为主,也需要输注白蛋白、血浆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胶体液。
液体复苏的主要目标:
①收缩压达90~100 mmHg;
②MAP达65 mmHg以上;
③心率<100次/min;
④微循环障碍获得纠正,动脉血乳酸值<2 mmol/L;
⑤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接近正常。有监护条件的单位可开展中心静脉压和连续心输出量(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CCO)动态监测,也可联合被动抬腿试验、床旁心肺超声检查、无创CCO监测等措施评估容量状态。
4.血管活性药物:
休克患者在快速充分液体复苏(成人2~3 h输注3 000 mL液体)后血压不能恢复或恢复后血压再次下降时,应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避免加重组织水肿。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可升高MAP,与多巴胺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对心率和每搏量的影响较小,能更有效地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低血压状态。
借鉴脓毒症休克治疗原则,建议HFRS休克患者首选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快速性心率失常风险低或心动过缓的患者,可将多巴胺作为替代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的成人常用量,开始以8~12 μg/min速度静脉滴注,可根据血压调整滴速;维持量为2~4 μg/min,必要时可增加。
5.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也会引起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应权衡利弊,慎重使用。
发热期渗出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以减少渗出。
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HFRS患者与未使用的患者在降低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减少因休克导致的死亡。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对治疗脓毒症休克有显著作用。
HFRS休克缺乏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可参考脓毒症休克治疗,在不能达到血流动力学目标时,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
可用氢化可的松100 mg静脉滴注,1~2次/d;地塞米松5~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2次/d;甲泼尼龙20~40 mg静脉滴注,1~2次/d;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通常使用3~5 d,一般不超过7 d。
6.抗病毒:
汉坦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发病早期可选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按每日10~15 mg/kg,分2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1 500 mg,疗程一般不超过7 d。
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治疗HFRS可显著降低进入少尿期和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病死率。
一项韩国的回顾性研究认为,早期使用利巴韦林可降低少尿发生率,减少透析需求。
一项荟萃分析提示在HFRS病程早期应用利巴韦林后,可以提高HFRS患者的存活率,但在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患者中使用利巴韦林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7.促进利尿:
利尿剂被广泛应用于严重AKI患者,不会增加肾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利尿剂可减轻AKI患者的容量负荷,有利于延缓使用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
HFRS少尿期患者可使用利尿剂,首选呋塞米,宜从小剂量开始,以20~40 mg静脉推注,若2~4 h未排尿,可加大呋塞米用量至100~200 mg/次,每日2~4次。
根据前1 d的尿量决定当日利尿剂用量,使每日尿量达2 000 mL左右即可,呋塞米总量通常不超过800 mg/d。
托拉塞米等利尿药物也可使用。
曾发生休克的患者,宜在血压稳定12~24 h后开始利尿,过早利尿可能会出现血压再次下降,甚至休克。
8.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治疗主要包括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腹膜透析。
血清肌酐上升至基础值的300%以上或≥353.6 μmol/L,或尿量<0.3 mL/(kg·h),持续24 h以上或无尿>12 h(即AKI 3级),AKI合并高分解代谢者(每天血尿素氮上升≥10.5 mmol/L,血清肌酐上升≥76.8 μmol/L)即可考虑行血液净化治疗。
HFRS患者透析指征:
少尿超过3 d或无尿1 d,经利尿治疗无效;
尿量增加缓慢,氮质血症日趋严重,血尿素氮>30 mmol/L;
高血容量综合征伴肺水肿、脑水肿、尿毒症脑病等,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严重电解质紊乱(血钾离子>6.5 mmol/L,血钠离子>160 mmol/L或血钠离子<125 mmol/L)。
血液净化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主要包括:
休克或收缩压低于80 mmHg,有严重出血或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极度衰弱等,需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启动血液净化治疗。
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凝血、溶血、低血压休克、失衡综合征、发热等。
目前IHD仍是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根据患者氮质血症、血钾水平和血容量,以及分解代谢程度,选择每日或隔日透析1次,每次3~4 h。CRRT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溶质清除率高,可清除炎性介质,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宜搬动的危重型HFRS患者。
但是CRRT可引起营养成分丢失,治疗药物被清除。无严重凝血机制紊乱的少尿期患者,可考虑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存在严重凝血机制紊乱者,建议使用枸橼酸体外抗凝或无抗凝剂方案。
CRRT中需定期监测动脉血气、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指标。
9.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HFRS病程中多个重要脏器都有可能发生出血,是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主要依靠内科止血。消化道大出血较为常见,可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8年,杭州)》进行治疗。
肾破裂合并肾包膜下出血多发生于重型或危重型患者,超声和CT检查可明确肾破裂出血部位、类型和程度,此类患者常伴有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功能差,组织器官水肿,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介入止血治疗。可选用2~3种止血药物联合,待出血停止后逐渐停药。一般需绝对卧床休息2~4周,过早下床活动会诱发再度出血。
HFRS患者颅内出血主要有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凶险,预后差。疑诊颅内出血应尽快行头颅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腰椎穿刺可见血性脑脊液;须警惕少数脑出血患者并发脑疝。
肺部出血可使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必要时可行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
HFRS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出血倾向,参照美国输血协会输注血小板的原则,建议血小板计数≤20×109/L时输注血小板悬液治疗,以预防出血。
在大出血的情况下,即使血小板计数为20×109/L~50×109/L,也应输注血小板悬液。
10.综合救治:
控制液体总量和含钠液的输入可预防继发性肺水肿,血液透析和利尿对治疗肺水肿有效。患者出现气促,呼吸频率≥30次/min,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氧合指数≤300 mmHg时,应考虑是否有呼吸衰竭和(或)ARDS,依据病情和治疗效果行吸氧、高流量氧疗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对于氧合指数≤200 mmHg者,应尽早使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少数患者在肾衰竭、休克和大出血的基础上,可发生ARDS、意识障碍、心力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救治过程复杂,难度大,需要先进、完善的救治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医疗护理团队,建议在二级医院综合ICU或三级医院救治。
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2)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3)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
(4)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学校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5)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附:流行性出血热的核心知识点
Q
1.什么是出血热?
Q
2.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也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鼠咬及密切接触、螨媒传播、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人。Q
3.哪些人容易患出血热?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主要以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的农民、学生、青壮年为主。Q
4.出血热早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脖和上胸部发红)症状,貌似醉酒。Q
5.出血热会造成哪些损害?
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病变在肾脏、肾上腺皮质、右心房内膜下、皮肤粘膜等处显著;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脑膜炎、肺水肿。
Q
6.为什么出血热必须尽早治疗?
尽早治疗能有效减少低血压休克、腔道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等严重威胁生存率的并发症的出现,有效降低死亡率。Q
7.为什么出血热患者不能自行使用退烧药?
出血热病毒致病的病理基础为全身小血管损伤,从而引起大量血浆外渗,所以发热期后常出现低血压休克。如果在高热时给予强效退热药物,可因大汗而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重低血压休克。那么高热时怎么办呢?可给予冰袋冷敷降温,另外,此期常用地塞米松减轻中毒症状,也有退热作用。Q
8.出血热为什么会出现休克?
由于病毒和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全身血容量下降而出现低血压休克,病情继续发展可能引起大出血、继发感染或多尿期水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休克。Q
9.出血热能否治好?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死亡率可以高达近20%,死因多是肾脏遭到病毒破坏而衰竭。然而近十年来,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1%左右。虽然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非常凶险的疾病,但经过有效的救治,一般预后都比较好,不留有后遗症,肾损害是暂时的,经过治疗后基本可以恢复。Q
10.如何预防出血热?
(1)防鼠灭鼠注意家庭卫生,应用药物或机械等方法及时灭鼠。(2)接种出血热疫苗,疫苗接种是防控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接种人群: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及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鼠类的高危人群;接种程序: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温馨提示:出血热疫苗是灭活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
疫苗接种
1、接种人群: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
2、接种原则:均可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积极主动至就近接种点规范全程接种出血热疫苗,获得免疫力。
3、接种次数:出血热疫苗全程规范接种共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请确保至少完成基础针次接种,获得一定免疫力。若完成基础免疫后超过一年,可随时对第三针进行补种。
4、疫苗种类: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沙鼠肾细胞);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
5、接种部位: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6、接种禁忌症:
1.对疫苗中的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硫酸卡那霉素、牛血清等)过敏者。
2.患过敏性疾病或有生物制品过敏史者。
3.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4.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7、注意事项:
1.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出血热疫苗。
2.不推荐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如果先接种了出血热疫苗,需完成最后一针接种,间隔14天后可以接种新冠等疫苗。
3.接种疫苗后,现场规范留观至少30分钟。
4.接种疫苗当日避免注射部位沾水并注意局部卫生。